由中學開始,我就是聽著收音機讀書的了。媽媽也曾問我怎能一邊聽著收音機也能一邊讀書。現在太太也是這樣對女兒說著同樣的話。有一段時間在凌晨挑燈夜讀時,電台的凌晨節目不停播著令人難忘的老歌,伴著自己渡過多少過艱辛苦讀的晚上。也是從那時開始,我愛上了老歌。
到了畢業後,每天開車上下班時,開著收音機已成為了一種習慣,也幫助自已捱過不少塞車的日子。最難忘的當然是鄭大班的「風波裏的茶杯」,聽著鄭大班指點江山,那段烽煙節目的黃金時代,也是令人懷念。
雖然在互聯網出現後,新的傳播媒體不斷湧現,但它們都不能取代電台的功能。這些新媒體都需要人以眼耳手共用來使用,但唯獨電台只需要人以一種感觀即聽覺,就可以進入同樣豐富的資訊世界中。
電台雖然看來好像已是落後了的媒體及技術,但現代人已習慣了多重作業(multitasking),在同一時間以不同感觀同時做著不同的事,唯有電台才可以讓人一邊以電腦上網或用文書處理軟件工作著時,他還可以聽著收音機接收著各種即時的資訊。電台的即時性及機動性,是其優於其他現代媒體的特點,令它成為一種在互聯網世代也是難以取替的媒體。
現在因香港電台前景未明、公共廣播檢討報告諮詢遲遲未出、民間電台被起訴及以鄭大班為首的財團申辦AM電台,令電台廣播再次成為討論焦點。另一項重要發展是在電視數碼化後,電台是否也會很快進入數碼化年代。
以多年電台聽眾的身份,我是熱切地期待能再聽到鄭大班及毓民開咪,及因數碼化而帶來更多電台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