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社會裏,不同的先天因素、歷史經歷和社會位置,會把人帶到不同的視點去。人從他所處的視點,所能觀察到的只能是那視點提供的角度所能涵蓋的,他亦只能並以這視點觀察到的事物作出相應的評價。視點決定結論是最簡單不過的社會觀察。
當政府要制定新的法律或政策,社會中的其他管治參與者(如商界、公民社會中的不同團體及個別市民),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影響。把視點的分析引申到管治去,各管治參與者因其本身對社會管治的期望而設定的管治目標,就是他用來評價法律或政策的管治視點。
管治參與者的管治目標是源自他們要保障本身的某種利益,或是要實踐某種信念。因所要保障的利益不同或是信念有異,各管治參與者的管治目標也會不一樣。結果是他們對法律或政策的評價亦會是不同。他們或是支持、或是反對、或是認為法律或政策要作出不同程度的修正、或是要求要有不同形式的支援才可以接受。
進一步要思考的是如何處理視點與管治的具體關係。有意見因此認為在管治是沒有所謂的公共利益,因所有說是為了公共利益而作的都只是從某一些管治參與者的視點出發而得出來的,公共利益是被擁有權力的人或利益集團騎劫了來合理化有利於他們的法律或政策。結果是所有法律或政策都會被視為只是由各利益集團或個人,利用他們所能擁有的力量,取佔了能決定甚麼是公共利益的權力位置後而得出來的產物。
但另有一些意見雖也認為管治參與者各自都有視點上的局限,但仍相信社會人士還是可以得出一些共同接受的公共利益來作為法律或政策的依據。要突破視點的局限,這就要透過擴闊各管治參與者的視野,並建立一套能促使社會人士在平等及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真誠的溝通,並最終能取得最大程度的相互包容及接納的管治文化。
擴闊視野是指管治參與者雖然受其視點的局限,但他們仍是可以嘗試透過與其他人真誠的溝通,並在這溝通過程中,暫時放下自己的視點,走進別人的視點,從而了解其他人是基於甚麼假設、原因和理據對那法律或政策作出相關的評價。
但進行這多視點觀察的目的並不是要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那種心態來作的,因這種心態只是為了要勝過其他人才要去了解其他人。去明白其他人的視點應是以一種了解鄰舍而非敵人的心態來進行。不是說在了解後人必然會接納其他人的觀點,而是若人能以一種非敵對的心態,即鄰舍的心態去了解其他人,那就能使接著的相互溝通、包容和接納容易一些。
當然人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的視點,但當人回到自己的視點的時候,他卻會因這多視點的觀察經驗而得以擴闊了視野。他與鄰舍的差距可能仍在,但分別可能就得以減少了。公共利益就是人們共同以這種多視點觀察及思維,並在相互包容及接納的管治文化下所得出來的。
我們可以把這多視點的方法應用於最近關於禁止種族歧視立法的討論。香港社會就禁止種族歧視已討論了多年,現終於進入正式的立法階段。但在社會裏,對是否應立法及立法的範疇仍有不同的意見。
商界認為種族歧視在香港的問題並不嚴重,且認為立法會加重僱主營商的困難。由於僱主對員工的歧視行為也要承擔法律責任,故僱主得要就新的種族歧視法律為員工提供培訓或指引。他們認為這是把一些社會支出轉駕於商界而他們又沒有得益,故是不公平的。
但一些為少數族裔提供服務的非政府機構人士卻指出少數族裔在香港社會所受到的歧視是相當嚴重的。亦有不少人指出內地新移民所受到的歧視也是很嚴重的,但現在的立法建議卻不把他們包括在免受歧視的範圍內。政府官員的回應是現有建議所包涵的保護範圍已符合了國際公約所定下的最低標準,故不把內地新移民包括在法例的保障範圍內並不違反香港的國際責任。
還有些人提出[能確保一個社會中的種族和諧是可以提升整個社會的素質,亦可在國際社會中建立良好的形象。因此,禁止種族歧視以達致社會和諧能產生一種無形的社會資本。當然要達致社會和諧,社會中的所有人都要為此而付出或多或少、有形或無形的代價,但從整體所能得著的,這些社會支出還是值得的。
整合這些不同的視點,並以相互包容及接納的管治文化去看,其實我們可看到禁止種族歧視是符合大部分人所認同的公共利益的。分歧可能只是在於對商界能否得到充份的支援,使為建立種族和諧而要付出的社會支出不會單單是由商界來承擔。在立法後,相信平機會必會給與商界相應的支援,而社會亦應支持給與資源以配合平機會這方面的工作。再且,社會和諧對整體社會穩定必有裨益,營商環境亦會因而得以改善。只要商界能放眼於長遠的商業及社會利益,那商界就可看到他們亦可從這立法中得益,其付出的代價是會取得回報的。
另一分歧是內地新移民是否應納入現有的立法建議中。就這一點可能仍有不同意見,但政府及各界可以同意把內地新移民免受歧視納入正式的立法議程中,並在此階段先就以下問題進行詳細的研究及社會討論:一、內地新移民的族群界定;二、他們在生活上受歧視的嚴重程度;三、現有幫助他們融入主流社群的政策是否有效;四、現有政府對他們所提供的支援是否足夠。到了適當時候,相關的立法建議就可正式提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