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5日 星期三

誰是你的鄰舍?

連續兩星期,我在本欄都是談貧窮。貧窮是一種感覺,貧富懸殊是一個管治問題。貧富懸殊某程度上是由於人類貪婪的本性而造成。人在沒有實質及合理的需要下,仍要以各種手段直接或間接地從其他人身上去得著資源以備自己享用,那就是貪婪。大企業要不斷地追求盈利增長在在驗証了社會存在著這種貪婪的現象。
但不要誤解我是說人不應追求生活質素的改善。在一合理程度下,人追求物質生活的提升是完全沒問題的,這更可以是社會改進的動力。我要針對的是那種無止境、盲目、漠視貧窮人需要、不擇手段及無規限地要去得著社會下所有經濟資源的行為。
我要問兩個問題:第一、大企業在市場經濟的經濟模式是否必然要不斷追求盈利增長呢?第二、管治者是否對社會中的貪婪沒有責任或無能為力呢?
從現代管治的研究顯示,企業並不必然要如此無止境地追求盈利增長的。外國不少大企業都是非常重視它們的社會責任。即使大企業重視社會責任可能只是希望使他們所處的營商環境,能提供可持續的營利機會,但至少他們明白不能殺雞取卵的道理。在追求盈利時,他們能同時顧及社會各階層的需要及感受。其實富有階層不需要等到他們已成為了世界十大富豪或離世後遺下大筆財產才去履行社會責任的,只要他們所管理的大企業不去盲目追求盈利增長,那就可能已經對社會有很大的幫助了。
我們亦可借鏡人類古老的智慧。猶太人是公認最總明及最懂作生意的民族之一,他們有三個傳統是可以讓我們看到富有階層如何履行其對其他人尤其是貧窮人的社會責任的。
第一、猶太人在他們所耕種的田地,他們不會割盡莊稼,也不會取回掉落在地的田產。這樣做是要讓窮人和寄居的外地人來拾取。第二、猶太人會在每六年後的第七年停止耕種一年。這第七年是定為安息年。在安息年從地自然所出的會分給他的僕人及寄居的外地人。第三、在經過七個安息年後,即七七四十九年後的第五十年,猶太人把這年定為禧年。到了禧年,若有人在之前把他的田地賣了,買了地的人在禧年就要把地歸還;欠債的到了禧年亦可以得免除債務。(參舊約聖經利未記25章。)
這幾個傳統亦可總結為「鄰舍原則」。因富有階層與貧窮的人都是鄰舍,故富有階層不應看低貧窮人;有責任給與貧窮人幫助,使他們在貧窮時仍可以有生計;及讓貧窮人有脫貧和回復尊嚴的機會。
這與新約聖經時代耶穌說要「愛你的鄰舍」的概念相同。耶穌用了一個故事去說明人對鄰舍的責任。有一個人在路上被強盜打傷並搶去一切,一個路過的人見到,他並沒有怱怱走過或當作沒見到,而是心裏就動了慈心,上前為那受傷的人包裹傷口,並把他帶到一間客店裡。那路過的人把一些錢交給店主,叫店主照顧那受傷的人,且承諾會支付額外的費用。(參新約聖經路加福音10章25-37節。)
當然我不是說這些猶太人的傳統或宗教原則可以直接轉化為法律原則或管治政策,但它們卻可提供另一思考的向度,讓人們不一定只去看市場是一個無情的交易場所,亦可以見到市場其實也可以是一個有情天地。
即使在現代社會,我們亦可找到一些例子驗証這「鄰舍原則」是可實質影響一些法律及政策的發展的。第一個例子是八大工業國回應由世界各國多個團體共同發起的「禧年2000」運動的要求,把一些嚴重負債的第三世界國家的部份債務免除了。「禧年2000」的意念正是源自猶太人的禧年傳統。
另一個例子就是普通法有關疏忽的民事責任的法律原則。在確立此民事責任的重要案例Donoghue v Stevenson [1932] A.C. 532裏,大法官Lord Atkin就是以上述耶穌所說的那一故事為其靈感之源,設定了普通法的「鄰舍原則」來界定疏忽行為的法律責任。按這原則,如果一個人可以合理地預見他的行為會直接對其他人造成損害,他就得對那因其行為而受損的人負上法律責任。
或許我們不應把貪婪的人在無規管的自由市場比喻為一頭兇獸,只能把牠困於牢龐內。更適切的比喻可能是看人在市場為一頭未經馴服、野性未馴的千里馬。要使牠能成為真正的良駒,那就得把鞍巒置於馬身上,使牠能為人所驅策,為人類社會服務。
以這思考進路,管治者面對人類的貪婪和自由的市場,就並非沒有責任或無能為力了。但不要誤解我要攪甚麼階級鬥爭,我只是說管治者是有責任及有能力透過導向及規管市場,使人的貪婪本性監控於一個健康程度或至少其破壞性是維持在一個可容忍的水平。
能體現「鄰舍原則」的實質政策,可能還需我們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態度,發揮無限的創意,以嚴謹的研究及理據,及運用強大和親力的管治手法,才能設計及執行出來。基於本身的局限,我在這裏只能拋出一些膚淺及不成熟的想法。
其中一個方法可防止大企業不斷去追求盈利增長,就是在企業盈利達到一個相當數額後(如一億以上),引入累進稅率。這是否會減弱大企業發展業務的動力,導致社會整體經濟發展減慢,仍有待經濟學者研究。但在追求經濟發展及社會公義之間,我們仍是需要取得一個平衡點的。
這平衡點應設於那裏可能因人而異,但若我們都接受「鄰舍原則」的原則,按這原則的要求,鄰舍們的需要及感受都是要給與充份照顧的。引入累進稅率至少可以向所有人發出明確的訊息,表明社會是重視貧窮人,亦已看到貪婪對社會所存在的潛在危機。要作調較的可能只是啟動累進稅率的盈利數額及累進的幅度,而這是可以透過社會廣泛的討論來達至共識,及在實踐中不斷更新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