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4日 星期二

香港憲政新秩序第三章的序言

轉眼七一大遊行已是第四年,曾蔭權也替代董建華出任行政長官一年了。這兩件事在香港的憲政發展歷史上都是極之重要的,因它們都是香港特區成立後所建立起的憲政新秩序的不同發展階段的分水嶺。
香港憲政新秩序的第一章是由特區成立至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董建華擱置23條立法為止。第一章的特點是中央政府以較被動的方式來主導香港的事務。在香港新的憲政秩序下,深得中央信任的董建華作為行政長官,就負起在香港維護中央利益和有效管治香港的直接責任。董建華的管治所依靠的是:(1)來自中央的權威;(2)以港英殖民地制度為藍本的行政主導憲政體制;(3)他個人的民望;(4)一系列具遠象的改革建議;及(5)本地的親政府力量(包括公務員、親中團體和工商界)的支持。
第二章是由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至曾蔭權當選行政長官為止。這一章的出現是由於董建華管治的認受性到達了斷裂的地步,而中央政府為了防止香港內部管治失控而改變了策略,由被動變為主動,作出了一系列行動壓下了07/08普選的聲音,並以曾蔭權替代了董建華。這第二章是過渡性的。
第三章是由曾蔭權出任行政長官至現在。其實第三章是何時開始是並不明確的。中央政府在第二章所採取的行動策略其實最終的目的是要把香港的管治帶回到第一章原先的設計去。中央政府在起首也不能肯定曾蔭權能否給與那麼大的信任,故才有兩年或五年任期的爭議。曾蔭權在起先也在摸索他管治的特點,在某程度上他並不希望回到第一章的起點以相同的方式來管治。只是到了最近,尤其是在政改五號報告書遭否決後,曾蔭權作的一些重新定位的行動,我們才可較清楚看到他的管治策略。當然一切發展仍存在很多未知之數,但有了這些觀察,我們或可為香港憲政新秩序的第三章寫一個序言。
如上所述,中央政府最希望的是退回到後台,由一位可信任的行政長官在前台來照顧中央政府的利益,並可有效地管治香港。相比第一章的情況,我們看到非常類似的安排。與董建華一樣,曾蔭權看來也得到中央政府的信任,他手上也有了中央權威這一張皇牌。曾蔭權繼續保持高民望,這是他手上另一張使他無可替代的皇牌。曾蔭權的「親疏論」正是他重新定位的關鍵行動,他成功地把傳統的親政府力量再重新組合成一個管治聯盟。
但屬曾蔭權時代的憲政新秩序第三章與董建華時代的第一章仍是存在很多不同之處的。第一、曾蔭權所得到中央的信任仍是有條件的,較至董建華所得著的信任在性質上可能並不相同。最近,中央挺曾的言論和行動相對上頻密得多,曾蔭權若能在未來日子更能表現出他對中央的絕對忠誠,那中央對他的信任的質量或可以進一步提升。那時,曾蔭權的地位就真的是無可替代了。
第二、因著曾蔭權所得到中央的信任在質量上還未太高,他在香港依靠中央權威而能有的政治影響力因此也會是相對上有限的。要維繫他的管治聯盟,單純依靠中央權威就並不足夠,他向這些親政府力量所要付出的政治利益因此也必然要來得更高了。
第三、既然董建華下台是因民望,而曾蔭權也沒有其他可恃的,那曾蔭權必須很在意維持他的民望長期能處於高水平。但這往往會與之前的兩點出現矛盾,因此在這些方面他必須掌握很準確。
第四、如港英時代般的行政主導憲政體制其實早已不存在,曾蔭權也沒有太多可依仗,因此在管治聯盟以外,他同時間也要維持和反對派某程度的良好合作關係。董建華的失敗就是他把和反對派之間的關係閙得太僵,不過要同時維繫與管治聯盟之間的親密關係和與反對派之間的合作關係,那可能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但失卻任何一方又可能會導致他的管治出現不穩定。
第五、2003 年七一大遊行後,香港的公民社會已開始產生質的轉變,這轉變的實質方向和有多持續仍是未知之數,但第一章的結朿就是因為政治化的香港公民社會的崛起。其對曾蔭權時代的管治會有甚麼影響在現階段可能沒有人明確說得出,但這因素是任何執政者所不能忽略的。
第六、由董建華為了減弱公務員力量而引入的高官問責制,會繼續在曾蔭權時代維持下去,那高官問責制的問題也會同樣延續下去。但與董建華時代不同的是眾位高官不單與行政長官的管治理念未必是相同,也未必能與行政長官以團隊的方式共同工作;更大問題是當中的高官更會是曾蔭權的競爭對手,這對他的有效管治是構成隱憂的。
照理這香港憲政新秩序的第三章應不會只是兩年,因曾蔭權能連任的可能性相當大。但曾蔭權能否順順利利的完成他七整年的任期,對上面提到的多個與第一章不同之處,他是絕不可以掉以輕心的,因每一個因素也可能導致第三章會有第一章相同的結局。故我是保留為第三章重寫序言的可能性的。但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曾蔭權時代結朿的那一天,必然會是這第三章的終結,也會是新的第四章的開始。但香港憲政秩序的第四章會是怎麼樣;中央會否改變其管治策略;各方政治勢力的分佈和互動關係會是如何等問題;現在還是難說得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