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中國式過馬路


最近中國流行一種說法叫「中國式過馬路」,是指中國人過馬路,是「湊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紅綠燈無關」。中國式過馬路」其實可反映不同關於功利計算的守法心態,這涉及不守法所帶來的利益和要付的代價,及守法要付的代價和所帶來的利益。
第一種考慮就是人若估計不守法所可能帶來的利益是高於不守法所可能要付出的代價,那不守法就是非常理性的選擇。計算代價涉及不同因素,如是否正有車輛駛來會威脅到行人安全、會被檢控的可能性有多大、被控違法會受到的懲罰有多重等。
一撮人就可過馬路就是估算當有足夠的行人,正駛來的車輛也不得不停下來讓行人先走過去,那麼不依交通燈過馬路的危險就會降低。不依交通燈所能帶來的實質利益雖少,但因代價更少,故不依交通燈看來就是合理的做法。計算功利,尤其是不守法所可能會付的代價,是基於人主觀的估計,而不是依據甚麼客觀數據。而人往往傾向把不守法所可能帶來的利益看得過大,把不守法要付出代價的風險及量都看得過小。
另一種考慮是人會為守法定出一個願付的底價,一旦繼續守法要付出的代價超過守法的底價,人就有可能不守法。在「中國式過馬路」的討論中,有人提出中國人會這樣過馬路,是與紅綠燈之間的時間長短有關。人遵守交通燈是有一個限度的,當紅綠燈之間的時間是過長,一旦超過了人所能忍守的限度,人就不介意違法。
還有一種考慮是當守法要付的代價超過了所可能帶來的利益,人違法的可能性也會增加。當人看到其他人都不依交通燈過馬路時,他也會跟著其他人同樣做,這是因他不想只有自己一人還留在路邊,讓人看成是另類。守交通燈能確保安全,也會產生由守法而帶來的滿足感,但讓人看為是另類是一種不好的感覺,是一種守法的代價。若人把這代價看得很大,卻把守法的利益看得很小,那麼為守法要付的代價是超過了守法所能帶來的利益,那不守法的可能性自然就會提升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