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5日 星期六

集體回憶

香港最近一年多了一個新詞匯,那就是「集體回憶」了。集體回憶也可以說是一種公共空間。
在以前的日子,村民一起乘涼的大樹下、宗族一起祭祖的祠堂、或圍屋居民閒話家常的天井都是公共空間。在現今的香港,舉行集會時的維園、示威群眾聚集於政府總部的空地、或假日外地傭工消磨一天的中環也是公共空間。這些都是物質性的公共空間。
除了物質性的公共空間外,我們還有非物質性的公共空間。若設置物質性的公共空間是為了讓人們可以自由及輕鬆地停留下來,與其他人進行各種形式的溝通,從而建立起一種共同意識或公共意見,那麼所建立起的共同意識或公共意見就是非物質性的公共空間。要有物質性的公共空間其實就是為了要建構這非物質性的公共空間。
集體回憶其實就是存於每一個人腦海中的某種已存在的共同意識,是一種非物質性的公共空間。這種共同意識的建立未必是人們意識地與其他人刻意溝通下所建立起來的,而是每一個人在過他們每天的生活,與其他人一起作著一些日常生活小事,經歲月長期累積起,當受到一些外界事物所引發,就都能在大家裏面挑起的一種共通感覺。
一個城市的人能有這種集體回憶實在是一件好事。在高度城市化的地方,社會的多元化使每個人愈來愈是過著自己的生活,與其他人的關係愈來愈疏遠。人們說城市中的孤島就正是描述著這種城市人。但當香港人能意識到某種集體回憶的存在,那至少表示他們還有空間去想一些不單是謀生糊口或是追逐更大物質財富的事,也還有些是大家都能共同分享的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