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文化到政治、政治到文化

廣州出現群眾參與的撐粵語行動,成了各方關注中國政治發展的焦點。從表面看,事件源自廣州市政協建議廣州電視台在綜合或新聞頻道,增加普通話播出時間,以方便來廣州參加亞運會的賓客。

這看來好像只是關於廣州、亞運、部分電視頻道、和市政協的一項建議。在其他政治體制,這種政策建議在政治上不會有任何重要性。可想像在香港的區議會內有一份政策建議提出來討論,那會有多少人關注?但在中國政治體制內,這種建議卻可能是共產政權推動的一套影響更廣泛的政策的前鋒,以普通話普及化這語言政策為徑,去促使全國一統化來化解地方主義的老問題,故引來廣州民群那麼強烈的反應。

群眾的反應是以保護粵語為號召,是一種關乎保護文化身份的訴求。語言所包含的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套溝通方法,而是深蘊著一個社群的價值、信念、習慣及喜好的文化元素。從來不少政治爭議就是基於社群之間文化身份的衝突。無論官方是否真的要以語言政策去化解地方主義,但至少廣州民眾是如此理解,並以「擦邊球」的方式,連續兩個周日集體在市內「散步」去表達訴求。

廣州市政府上星期以較強硬的方式對待,拘禁多人以阻嚇民眾再進行這種抗爭,但能否收效卻是難料。民眾與政府現正處於一種「博弈」的關係中,大家都要估計對方可能有的行動而再部署回應方式。但公民自覺其文化身份,並以各種政治行動去保護這身份,有可能轉化為對保障其他政治及公民權利的政治訴求,並更可能再轉化為質疑現有封閉的政治體制。

本是由文化而引起的政治爭議,有可能因而改變社會的政治文化,而這轉變又會產生出更深層的政治爭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