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用錢的智慧

相對於有大幅財政赤字的歐美國家,香港不單每年有大幅盈餘,且有大額財政儲備,故要處理的問題很不同,不是如何滅赤,而是如何有智慧地運用盈餘及儲備。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是幸福的煩惱,想怎樣去用錢當然比沒錢用來得輕鬆。從個人理財來說這可能是對的,但政府理財的原則卻不能與個人理財簡單地等同來看。

政府的錢不是屬於政府官員,而是由市民納稅所得及政府動用公共資源而得。政府如何用錢涉及政府如何成位其角色。一直以來,特區政府承繼殖民地政府的定位,都是以「小政府」或「有限的政府」自居,即儘量讓市場自行運作,而政府只有在明確的公共利益需要下才會干預。

但從過去經驗看,政府官員都是採取相當保守的態度去定義公共利益,故即使市場出現了不少問題,政府仍是傾向不採取行動。但如田北辰在經歷過三天的基層窮困生活後感嘆地說:「市場是弱肉強食的世界,不一定有公義。」越發更多港人都認同這「發現」。

當然我不是說我們要放棄市場,走向計劃經濟。其實市場也不一定是不公義的,問題是構成市場的人是否講公義。有甚麼的人就有甚麼的市場。經濟學假設人都是自私的,這在不少情況下都是對的,人的自私本性也能促使經濟活動更有效率地運作。但社會發展到了一個階段,在講效率之餘,我們也應追求公義。若社會的人是看重公義的, 市場中的人也會重視公義。

因此要實踐公義,我們不一定要放棄市場,也不只是利用市場,而是幫助社會大眾在市場中活動時明白在效率之外,還要實踐公義讓每一個人都可有尊嚴地生活。

我也不是說要政府進行一場文化革命去改變人的本性,但政府可以透過其管治,包括了如何使用盈餘及儲備,去給所有人一個實踐公義的榜樣。長遠地, 香港才有望成為一個重視公義的市場經濟社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