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香港的政治路線常用「親中派」和「民主派」來界分,所突顯的是與中國共產政權的關係。近年則以「建制派」與「泛民主派」來界分,所突顯的是與特區政府之間的關係。
「親中派」或「建制派」不一定是保守派、支持自由經濟或者維持現狀,全視乎中央政府或特區政府本身的立場是甚麼,他們的立場就是支持掌權的。但隨著香港管治的問題進一步複雜化,連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都要思考改革,「建制派」也得是「改革派」,問題是改革的方向是甚麼。
同樣,「民主派」的稱號只是表示他們支持在香港儘早實現雙普選的主場,因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對這有保留,故「民主派」也成為了反對派的代名詞。但若香港在未來真的能落實雙普選的話,那麼「民主派」也不能明確表明他們的政治立場。
但由外傭提出司法覆核爭居留權及之前的爭議,我們或可看到香港社會對管治有兩條新的路線逐漸顯明出來。
第一條可稱為「實利路線」,所重視的是政府推行的政策及制定的法律對社會所產生的實際利益,而又主要是所產生的總體實際經濟利益。第二條可稱為「價值路線」,所重視的是一些抽像的價值如平等、人權、法治,雖也會支持經濟增長,但更重視經濟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也要求經濟增長必須是可持續的,不能為了發展經濟而犧牲對環境和文化歷史的保護。
當然在兩條路線下,不是說講實利者不講價值,或講價值者不講實利,而是他們是以實利還是價值為其最優先的考慮。支持兩條路線的人或許與之前的劃分方法相類似,但以「實利路線」或「價值路線」來表述他們之間的分別,應能更具體把他們理念的分歧表明出來。在這裏,我不打算討論兩條路線孰優孰劣,而在取捨那一條路線,我們必須要思考我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