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的特首選舉如箭在弦,兩位候選人已是呼之欲出。或有人說這次選舉,因只是由一千二百名選委去選出新的特首,而大部份港人都沒有權參與,甚至沒有權去選出那些選委,故對他們來說,就好像到了馬場看一場自己沒有下注的賽事一般,娛樂性或很高,但卻沒有實質意義。
誠然大部份港人都沒權參與今次選舉,但這是一七年實現普選特首前的最後一次非普選的特首選舉,若處理恰當,對香港長遠的民主發展應仍是有意義的。
其實零七年的特首選舉,因泛民主派能派出一位候選人參選,且中央政府屬意的候選人與泛民主派的候選人進行了公開的電視辯論,就他們對香港各個管治問題提出各自的施政理念,令那次雖仍是一次能預知結果的小圈子選舉,但因候選人要面向全港市民,令那次選舉最終也能加入了一點兒的民主成份。
若在今次選舉,兩位候選人能就施政綱領同樣進行公開的電視辯論,全港市民就可以有了一種被動的參與權,因透過各種民意調查,市民的選擇還是可掌握得到的。若最後當選的特首是與市民的選擇有出入,那必會使這位新的特首在未來五年管治非常艱難。因此,兩位候選人必會在未來的日子盡能力爭取市民的支持,他們也得面向全港市民,而不會只是去爭取選委們的支持。再且,因部份選委的取態或會也受民意的走向影響,那更使兩位候選人不能忽略全港市民的意願。
因有了真正的競爭,(條件是中央政府真的能容許兩名建制派的候選人參選,並且不會事先表明是支持那位),即使泛民主派未能派出候選人,那也會令今次特首選舉比零七年那次能預知結果的選舉,能有更高的民主成份。
一六年立法會的選舉辦法及一七年特首的選舉辦法將是下一輪政制改革的焦點。而從時間上的安排看,新的特首在上任後沒多久(即在大概一三年) 就得開展另一輪的政制檢討。也即是說這會是新的特首在上任後不久就要面對的的一項重大工作和挑戰。由於不少港人對這議題都是非常關注的,兩位候選人若要爭取這些港人的支持,他們必要對一六年及一七年的兩個選舉辦法提出具體的看法,表明他們會如何帶領香港儘早實現全面及真正的普選。透過就這議題的辯論及質詢,香港走向普選的路徑或可以會明朗一點。
以現在兩位候選人的情況看,他們應都不會只滿足於當一屆的特首。若下一屆的選舉模式是與現在差不多的,那麼中央政府為了維穩,應是會支持在位者連任的,民望即使插水也未必會影響到他爭取連任。但下一屆的特首選舉,即使在提名上加入了篩選機制,但候選人還是要經過全港市民普選產生的。那麼,一二年當選的特首,他再不能依賴中央政府的繼續支持,就可以在一七年理所當然地連任。他必須在未來五年爭取得到大多數港人的支持,那他在一七年的普選中才有望連任。
但從過去兩位特首的經驗看,因著香港那愈益困難的管治環境,在位執政的其實未必是最有利的,因一旦在未來五年的一些管治題問題上出了差錯,民望是會不升各跌的,而跌的機會事實上會比升的機會更高。而這位新的特首在一二年競選時所作的任何承諾,都會成能了港人在未來五年評核他的指標。若他只是說得漂亮但卻沒有把這些願境落實的決心及能力,他在一二年選舉的成功會反過來成為他在一七年選舉的負累。
這即是說在一二年當選的特首,在未來的五年內一定要做出成績,能讓港人的生活有實質改善,並能妥善解決香港各個深層次的矛盾,包括了貧富懸殊及不平等的選舉權等問題,那他才能爭取得到大多數港人的信任及支持。到一七年那競爭必會更加激烈的特首普選戰中,他才能有勝望。
大部份港人雖然對一二年的特首選舉沒有直接的參與權,但隨著香港的政治環境的變化,包括了政治體制及政治文化的演變,我有信心即使是一個不民主的選舉制度,也要因應而作出調較與適應,最終是可以令香港離真正普選的目標更近一點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