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從六類港人看香港民情


在立法會選舉後,已有不少人對泛民及建制和各政黨得票作了分析,不作重複。這裏我嘗試用較宏觀的角度及數據,把港人再細分為六類,並以此去推算香港民情的實際狀況。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撇除流動居民,香港的常住居民大概是六百九十多萬,這是包括了非永久及永久性居民。亦據政府提供的資料,香港有大概六百一十萬人是十八歲以上的永久性居民,這也就是合乎資格登記為選民的港人。但在最近的立法會選舉中,只有約三百四十多萬登記選民。換句話說,只有百份之五十五的合資格人士登記了為選民。那百份之四十五約二百七十百萬不是選民的港人,我們可稱為A類港人。他們對特區政府、梁班子、北京政府、建制及泛民、政改等的取態,因他們沒有參與投票,故是難以掌握。但若他們連登記為選民也不做,那或可反映一種對上述問題都持漠不關心的態度。(A 可指apathy。)
香港的選民人數由二零零零年約三百萬增至二零一二年約三百四十多萬。投票率則是介乎百份之四十三至五十五之間。在那三百多萬的選民中,有約一百三十多萬至一百八十多萬選民投票。從這些數字,我們可得出三個類別的選民,亦構成另外多個類別的港人。當中約百分之四十五選民是從不去投票的,這有大概一百三十萬至一百五十萬人,佔總合資格人士近百分之二十四。我們可稱他們為B類港人。(B 可指busy。)他們為甚麼登記了為選民卻總不去投票呢?他們會否太過忙碌而政治亦不是他們首選要關注的事因而沒有去投票呢? AB類港人合併起來,佔總合資格人士近百份之七十。
第二類選民是那些必會去投票的人,有大約一百三十萬至一百五十萬人,與第一類選民相近,佔選民總數的百份之四十五,亦佔總合資格人士近百分之二十四。第三類選民是那些在社會出現較大爭議時才會出來投票的港人,有大概三十多萬人,佔選民總數的百份之十,佔總合資格人士近百份之五。這第三類選民在社會沒有爭議時,可能會較近似之前所說的 B類港人。
從這兩組數字,加上建制派和泛民的得票率,無論那年的投票率是較低或是較高,大體都是百份之四十五對百份之五十五,我們可推算建制派的支持者有八十多萬人,而堅實的支持者(即那些必會投票的支持者)有近七十萬人。建制派的支持者佔總合資格人士約百份之十四。這可稱為C類港人。(C 可指conservative。)泛民的支持者約有一百萬,而堅實的支持者應有約八十萬人。泛民的支持者佔總合資格人士約百份之十六。這可稱為D類港人。(D 可指democracy。)
從今次立法會選舉的得票看,較激進的泛民政黨的得票約二十六萬,佔泛民的總得票約百份之二十五。以此去理解,激進泛民政黨的支持者是總合資格人士的百分之四。他們可稱為DBT類港人(DBT中的BT可指banana throwing),是D類港人的一個分類。從這數字去看,激進者佔香港人口肯定是少數,但激進者要發揮政治能量去脅迫政府,卻不一定要是多數,若能動員至一個關鍵數量,就可以產生強大的政治壓力。而激進者往往又較温和改革者或建制支持者動員力較高,政治投入的力度也會較大。
另一點我們可看到的是香港政治並不存在太多的搖擺選民或市民。CD類港人之間的比率多年來並沒有太大轉變,AB 類的比率亦相對穩定,故香港的民情實是在普遍冷漠下走向兩極,並兩極分化的程度愈益嚴重。
但還有一個類別未有計算在內,那就是在那些未合乎資格登記為選民的港人中(近八十萬),有多少是未夠十八歲的未永久或永久性居民,但又是有足夠自主能力的年青人。從今次反國民教育的運動中,我們看到這類別的港人是充滿著政治活力,是可以發揮很大的政治能量的。我稱他們為E類港人。(E可指energetic。)E類港人會如何影響香港的民情,甚至可能把AB 類港人從他們的個人生活世界中拉出來,無論是變為CDDBT類港人,是值得繼續留意的地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