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不少消息,都是令人感到香港社會實在欠缺了「情」。
銀行為了使每年營利增長的比率都要比上一年高,不惜把高風險的財經產品包裝推銷給老人家。大企業每年的營利都已經是過百億,但當金融海潚來臨有可能令營利減少時,它們第一時間就是裁員。一些第三組別學校的老師辛勤及盡力地把邊沿學生拉回正軌,但現在因學生數目減少,就要面對政府殺校的威脅。
從決策者的角度去看,他們的決定都是合理的。上市公司若每一年的營利數字不有所提升,股價必會受壓,難以向股東交待。公帑必要用得其所,學生數目減少,資助的數額自然就要減少;沒有足夠學生的學校自然就要結朿。
但這是因為決定的基礎只是在於一些數字,而這些數字單單是源自一些可量化的指標如營利、股價、學生數目、資助數額等等。不過一個和諧社會卻不可能只是基於那些能量化的因素就可以維繫得到。很簡單的理由是因為社會內每一個有著尊嚴及情感的人,他們的需要及期望並不是這些可量化指標就能充份了解及掌握得到。
因此,若管治者只考慮效益和效率,並只依據那些判定效益和效率的量化指標來制定政策及施行管治,管治就必會出現偏差。可能是因情難以量化,故管治沒有把情的因素計算在內,致社會內缺乏了對老人家關愛之情,失落了與員工同舟共濟之情,消去了的對老師的欣賞之情,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情都沒有了。
但人間既是有情,管治就不可以無情。問題是我們若不依據一些量化的指標,還有甚麼方法才能把情適當及適量地注入管治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