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由政府與商界各出資五十億元設立「關愛基金」,如過去政府的一些派錢措施一樣,「關愛基金」這派錢行動也同樣引來各界不少批評。可能有人會奇怪,現在政府不是要加徵重稅,而是派錢給市民,但為何仍會惹來那麼多批評呢?要解釋這奇怪現象,那就要明白香港現在所處的管治環境及管治體制存在著一些獨特及惡劣的問題,令政府派錢給市民也難以得人認同。
這些管治問題可從派錢涉及的一系列問題中看到。一、為甚麼要派?二、用甚麼來派?三、由誰來派?四、如何派?五、派多少?六、派給誰?七、派要達到甚麼?八、派後有甚麼結果?
人們首先質疑政府為何要派錢。政府設立「關愛基金」公開的目的是要為基層市民提供綜援計劃不能提供的多方面支援。但各界對為何要設立「關愛基金」卻有不同的揣測,由為了幫助富商平復社會中仇商仇富的情緒,至為了讓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累積政治籌碼去競逐下任特首。為何會產生這些揣測,一方面是由於政府並不能得到市民信任,故任何表面看來是好的措施,都會惹來各種陰謀的猜度。另一方面是政府在推出政策建議時傾向由上而下,而未能透過公平及開放的程序,容讓公民一起參與去醞釀出政策。
另一點受質疑是政府拿甚麼來派。若政府沒錢,當然叫商界捐獻是合理,但政府坐擁龐大儲備,根本不是沒錢,那為何要商界捐錢呢?商界要扶貧,大可由商界自己做,現在政府這樣呼籲商界捐獻,商界很難拒絕,令商界或是認為這是額外徵稅,或是強化了上述提到的一些陰謀觀點。
這又與特首建議由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出任基金的主席有關,涉及了由誰來派錢的問題。這安排進一步強化了這是要為唐英年累積政治籌碼的說法。但事情發展至今,「關愛基金」可能已變成了他要拆的政治炸彈了。這同時涉及了另一問題就是錢應如何派。香港市民的政治醒覺早已超越了「有錢收」就必然開心的水平,人們更會問派錢的具體安排是否有效益和是否公平。
政府若要設立另外的機制去處理「關愛基金」的申請,那就要在現有政府部門及社福機構以外再加設一重架構,結果會有相當部份的資源耗在行政費用上,那麼把錢直接注入現有的機制可能更合乎效益,而不用費事去設立「關愛基金」了。但更令人疑慮的是負責審批的機構是否會公平地處理申請。政府在這方面到現在還未有提出具體的建議,在陰謀論當道下,不難解釋為何會惹來多方批評。
政府現在建議要派一百億,但有些人會認為對解決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無異只是杯水車薪。但另一些人卻會認為為何要動用公帑去幫富商「洗底」。故無論政府要派多少,因著社會內存在不同利益,又因著這些不同利益未能透過適當的渠道溝通對話,在缺乏互信及陰謀亂飛的情況下,無論政府提出要派多少錢,都不能令所有人滿意,甚至引起各種猜疑。
同樣的問題出在錢要派給誰。特首建議是要支援未受綜援計劃涵蓋的基層市民,但具體會是那些人在甚麼條件下得到幫助,細節卻還未有。政府的說法是要多聽各界的意見才確定細則。這本是好事,不是由政府單方面決定,但政府卻沒有同時間設立一套公開透明的制度讓各界去共商分配的細則,那就給人政府根本只是急就章,在沒有深思熟慮下就把建議提出來,又惹來一些批評。
即使人們都同意政府推出「關愛基金」的理由就是他的真正目的,但人們可能仍會怪責政府為何容許甚至是導致社會上出現嚴重的貧富懸殊,現在的派錢行動只是「補鑊」,因此也不會得到很大的認同。在缺乏細節的情況下,有人會質疑政府派錢,根本不是針對問題的核心,並不能解決社會的貧窮問題。人們在一輪派錢後,並不能脫貧,只會繼續活在貧窮的境況中。更有人怕政府在派了錢後就推說已經盡了扶貧的責任,而不願意再做甚麼去幫助貧窮人。這些都是關乎到派錢這措施可以實質達到甚麼有意義的管治目標。
最後人們擔憂派錢後會否產生一些負面結果。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無論派錢的動機如何,至少有些人會得益,那會有甚麼負面後果呢?因現在政府要商界負起一半「關愛基金」的數目,而商界又是在半被迫的情況下作出捐獻(至少有部份商界是如此的想),那麼在捐了給「關愛基金」後,若他們把原先會捐給慈善機構的款項扣除,那將會令不少慈善機構收到的捐款減少,影響他們的服務,令社會整體得不償失。甚至有商業機構可能削減基層員工的福利去補償所失,那麼「關愛基金」就可能好心做壞事了。這不是說真的會有商業機構這樣做,而是過去一些商業機構那種「賺到盡」的營商手法,令市民對大企業都缺乏信任,而政府又沒有提出具體措施去防止這種情況出現,導致了人們對這派錢措施心存疑懼。
綜觀上述的分析,因著過去政府一直讓商界可無止境地去「賺到盡」,制度上給與商界優待,又沒有好好處理資源再分配的問題令貧富懸殊惡化,導致香港的管治環境存在著對政府及商界嚴重的不信任,程度遠超過政府的評估。到政府嘗試去扭轉這情況,即使是願意多聽各界的意見,但還是未能改變過去那一套主要是由上而下的思維方法,未能引入實質可讓公民社會直接參與管治決策及執行的程序和制度,結果就是我們現在見到的政府連派錢都要給人駡的畸型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