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假期,一家人到了北京。我是在八十年代中參加港大學生會攪的交流團第一次到北京。也曾到一所美國律師事務所在北京的辦公所當暑期實習生。年輕的我,踏著單車拿著地圖去找書店買有關中國法律的書。之後也有很多機會到北京交流,但都是 匆匆數天就走,沒有太多機會細看北京這些年來的改變。
今次與孩子們到北京,一方面是想與他們分享一段自己的歷史,帶他們到一些以前走過的地方,但也希望他們可親身去看國家民族的歷史。幾天時間,能看的當然有限,只能走馬看花地到故宮、天壇、長城、十三陵、圓明園、頣和園遊遊。只希望這次到北京能為他們在以後對國家民族的看法有一點兒影響。
現在人們都著重談發展,似乎主要是看未來。但現在與未來都不能脫離過去,也就是歷史。未來的發展不能離開歷史的軌跡太遠。人在策劃未來時,歷史已在影響著我們,因歷史已在我們不知不覺間塑造了我們。我們本身就是歷史的產物。
歷史也可分為個人歷史和客觀事物的歷史。個人歷史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人生所經歷過的。客觀事物的歷史是關乎人類社群所曾發生過的關鍵事情,及這些事為何發生和對以後有甚麼影響。後者尤其對未來發展有重大意義。但那些事是關鍵、為何是關鍵、甚麼原因導致它們發生、及對當代及未來有甚麼影響,每一個閱讀歷史的人都會因他個人的歷史而會有不同判斷。
閱讀歷史並不只是一項學術行為,其實際意義影響著不少日常生活的決定,只是我們不意識到而己。可能涉及個人的,如未來會否到內地工作,那就關乎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判斷,但這又必然涉及如何看中國歷史對未來發展的影響。也可以是對時弊的態度,如中國政府拘禁艾未未是否有問題,那涉及中國現在的管治模式是否恰當,這又脫離不了對中國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分析。
父母都希望為兒女籌劃未來,但對他們的未來我們可以做的是極有限,故只可在他們的歷史做一點功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