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泛民主派與特首選舉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宣佈會參與今次的特首選舉。他表示要透過選舉這政治平台去表達港人對民主、人權、雙普選等「港人所重視的核心價值」的訴求。相對於零七年泛民主派參與特首的選舉,這一次的政治意義可能沒有那麼大。大家都知道泛民主派在現有制度下參選,最終獲勝的機會不會很大,故泛民主派參與的意義是要讓建制派或北京矚意的參選人得對各種議題提出明確的立場,讓公眾在以後按他們在選舉時所提出的觀點提出質詢及監察。

雖然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未能肯定建制派是否真會有多於一人參選,但看來今次即使泛民主派不參選,這也會是一次有競爭性的選舉。更由於北京政府還未表態支持那位建制派的參選人,一千二百名選委就不能只是按上意而去投票。按兩位建制派疑似參選人公開的言論看,他們對不少議題都有不同看法,且他們在選舉正式開始後,也不能迴避一些政治敏感度高的議題如是否進行二十三條立法和如何在一七年及以後落實雙普選。因此,這一次選舉會較以前的選舉有更大的競爭性,故泛民主派參選對這次選舉產生所能產生的政治作用會較少。

在今次的特首選舉,更重要的可能是泛民主派在選委會中所能掌握到的票數有多少。由於兩位建制派的參選人可能是勢均力敵,若北京政府最後也不表態支持那人,那麼泛民主派在選委會內的票數就成為了關鍵的少數。若泛民主派能取得大概一百五十個席位,而這些票數又能捆綁在一起的話,泛民主派可以掌握相當份量的政治籌碼左右選舉的結果,能與兩位參選人討價還價,從他們身上就一些重要議題(如如何落實雙普選)得到更明確的承諾。

但我看泛民主派參與特首選舉,著眼點更應是一七年的選舉。一七年特首的選舉模式還要等待下一輪政改 (應大概會在一三年至一四年間進行)才能攪清楚,而泛民主派最憂慮的是選舉模式會用提名的程序把泛民主派的參選人篩選掉。即使一七年的特首選舉模式不會有嚴格的篩選性提名程序,泛民主派可以成功派出參選人參與普選讓市民選擇支持,但以泛民主派現有的主要人物,任何一位到了一七年參選,他的勝算還不會是很高的。

一方面因泛民主派長久給公眾的印象都是反對派, 只懂得反對,且沒有任何管治的經驗,故選民未必會支持由泛民主派的人來出任特首。另外,選民也會心知不能得到北京政府信任的特首,在管治上必會碰上很多困難的,故他們也會因此不願把他們的選票給泛民主派的參選人。因此,泛民主派若要參與一七年的特首選舉,應由現在開始就進行工作去扭轉公眾對他們的形象。泛民主派若要在一七年的特首選舉中勝出,就必須作更有遠見的準備。若他們等到選舉模式確定後才開始參選的準備工作,那就會太遲了。

之前我已提出過,一二年那五個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應是任何打算在一七年參與特首選舉的人所應爭取的。由於這五個議席的選民基礎是全港三百多萬名選民,若能在這選舉中當選,他們取得的民意授權會是僅次於一七年普選產生的特首,是一個重要的踏腳石去爭取成為一七年的特首。

按過去選票的分佈,泛民主派應可取得二至三個超級議席,也即是這二至三人就會是泛民主派在一七年參與普選特首的可能人選。若能的話,泛民主派可以在一二年立法會選舉產生了這些超級議員後,就儘早進行初選,選定其中一位為代表泛民主派參與一七年特首選舉的參選人。

接著可以集中泛民主派及公民社會中支持泛民主派的力量,為這位泛民主派的參選人制定詳細及全面的治港方略,就各方面的管治問題提出清晰的政策綱領。這位泛民主派的特首參選人,可以作為一個影子特首的身份,按這些治港方略及政策有力地監察一二年產生的建制派特首的施政。

相信經過五年的工作,當公眾習慣了這位泛民主派特首參選人的影子特首角色,相信泛民主派不是只懂得當反對派,也有能力管治香港,那麼到了一七年當他們有權選舉特首時,會有更大可能接受泛民主派的參選人來當特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