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梁振英現象

本是在幾位有可能參選特首的人選中排行榜末的梁振英,最近竟能力挽狂瀾,由榜末躍升榜首,超越所有其他對手。這現象在香港很少出現過,很難有政治人物會在長期低民望中能大幅提升;而大部份都是先享高民望,卻在連番犯錯後大幅插水,然後每況愈下。現在說梁振英會當選特首仍是言之過早,因關鍵也非民望而是中央的祝福。但從梁振英的支持度能由谷底逐步攀升,對其他政治人物也可能有一些啟示。若他能最終當選為特首,對香港的政治發展也可能有一些預見不到的後果。

梁振英的民望能得以提升可歸結於五個原因。一、努力經營:不少人對梁振英印象改觀都是基於他的努力。他由很早期就開始出席各種各樣及大大小小的論壇,他的汗水是眾人可見的。他亦多年來在報章發表他對各個管治問題的意見,當然他必有智囊在背後協助,而他也在一些敏感議題上避重就輕,但其努力是不容抺殺的。

二、精心策劃:這與他多年前已為參選特首作出精心部署不無關係。梁振英雖多年前說過「N」屆也不參與特首選舉,但路人皆見他對特首之位的野心。這裏並不是一個批評,而是說要成大事者必不能猶疑不決,思前想後,而必須早訂下清晰目標,並為達成此目標而作最好的部署

三、口才形象:無異梁振英的語言能力相對於兩任特首都是較優越的,在公共場合發言,自然會容易為他得分。他也努力去洗脫其紅色及建制的形象,換上親近及了解基層的襯衣,再加上染在襯衣上的汗水,的確讓他能從一些過去較少關注公共事務的人身上贏得不少同情分。

四、切中時機:這些因素都未足以解釋為何他能扭轉劣勢。英雄造時勢,但時勢也造英雄。梁振英也是在適當的時候做了適當的事。一方面,北京政府可能因著其內部討論未決及香港局勢的變幻,而遲遲未明確表態支持那人為下屆特首,製造了一個少有的政治空間,讓梁振英可以充份利用。當然也只有一些與北京政府保持著良好關係的人才有資格利用這政治空間。到他的民望已成氣候時,北京政府也不便強行迫退了。

另一方面,曾蔭權政府過去的多番政策失誤,令港人對由公務員治港失去信心,營造了一種求變之心。當然港人包括了泛民主派的支持者也知道,在當前的政治現實下,這改變不可能由泛民主派的候選人去帶動,故只可以從建制中人尋找可能帶來轉變的人。梁振英很早已開始了他的「跳船」行動,即使身為行政會議召集人,也與曾蔭權政府的不少政策保持距離。這令他成為了求變的港人在此時最佳的選擇。

五:對手犯錯:另一關鍵時機就是對手頻頻犯錯。唐英年的多番失言及緋聞纏身,和范除麗泰參選的立場搖擺不定,都令他們在港人心目中失分。港人也是務實的,知道只有北京政府能接納的人才有機會當特首,故在來自建制的幾位特首人選之間,當有人失了分,那麼支持就自然只會走向那位沒有犯錯的了。梁振英正是此人。

梁振英的支持度更有穩步上揚之勢,這是令不少人感到意外的。北京政府對誰來當特首還未有定論,但因都是來自建制派,故可信度應不是問題,再撇除個人能力的考慮,如梁振英能維持其民望,北京政府未必最終不會接納由他來當特首。一千二百位選委中可能也會有一定數量會依從民意的走勢來決定支持那一位參選人來當特首。因此,在未來數月,梁振英民望的走勢可能會是特首選戰的關鍵性發展。

假設梁振英真的當選為特首,他這種由低位反彈而上才得到的民意支持,較之曾蔭權那種以幾十年公務驗一點一滴累積起的民望,那一種耐跌力較高仍是未知之數。當然梁振英現在的民望也是與他作出的各種承諾有關,若他在上任後未能對現這些承諾,或他也未能有效解決香港的眾多深層次矛盾,那麼即使他的民望耐跌力是較高,但他最終也可能會與過去的兩位特首的境況分別不會是太大。

但無論梁振英最終是否能當選為特首,他為特首之位所付出的汗水努力及經年部署,並到現在取得在民望上突破,都至少是值得研究香港政治的人細味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