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落區與公民參與


候任特首梁振英在選前選後,不斷強調他自已和他的問責團隊都會落區, 「拿着一張凳、一本簿、一枝筆,走入群眾,聽取意見。」連一些傳聞會在新一屆政府會出任問責官員的,也會說他習慣及享受落區。每一次聽到官員說要落區,我都有疑問,他們落區究竟是做甚麼和為了甚麼?
官員落區當然是要去體察民情,直接會見市民。過去,常聽到「洗太平地」之說,就是高官落區所見到的只是下級官員早已整理好的地區情況,高官是根本見不到地區的真象。高官會見的市民也都是經過小心篩選的,因此他們也不能透過落區聽得見真正的民意。 
按梁振英的說法,那他應至少不會這樣做。他會走到社區中去,讓市民可以直接接觸得到官員,那至少是可以讓官員見到民情較真實的一面,但那仍是不足的。我們可以想像當官員如候任特首所說在地區擺開了的一個會見市民的攤檔時,能有空去接觸官員的會是那些市民。官員未必可透過落區見得到那些最有需要和最弱勢的市民。
即使官員再進一步,主動走到社會內最弱勢的人當中,真的去聆聽他們的訴求,但跟著會怎樣呢?這就是關於為何要落區了。若落區的目的只是為了聽取民間的聲音,那當然比不去聽或偏聽民間的聲音為好,但聽了之後又如何呢?公民如何確保他們的意見會被官員們在設計相關政策時給予真正和充份的考慮呢?若公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意見會如何有意義地影響管治,當官員落區時向他們表達意見,那就只好像「倒水入海」一樣,一瞬間就無影無踪了。
因此,落區去聽取民意,仍只是很低度的公民參與的方式,而我們所需要的是更高階的公民參與,那才能有機會化解社會中的深層次矛盾。這就需要讓公民社會中的不同聲音能真正參與政策的構思、制定、執行及檢討的過程。官員若單單只是落區,公民參與只會是不足、有限、片面和無力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