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一國兩制」下的國民教育


最近在香港就應否推行國民教育引起很大的爭議。這又涉及到各方對甚麼是國民教育和用甚麼方法去推行國民教育都存在分歧。
過去中小學已有公民教育課,而公民教育的框架又已包括了港人的國民身分,那為何特區政府此時要在中小學課程內特別要引進國民教育呢?這明顯是因為北京政府對港人經過十五年人心還未回歸有所不滿有關。所謂的人心回歸就是港人應對中國現政權廣泛認同及支持。按此目的,國民教育的目的必然是要褒揚現政權的各樣成就,並鼓吹民族主義。這或許可說是為了「一國」而設的國民教育。
但若是把這種內容的國民教育在香港推行,那必不會被香港的教育界、家長、學生甚至普羅市民所能接受。因此特區政府在收到要推行國民教育的政治任務時,也自知必須把國民教育重新包裝。以特區政府最新公布的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其對國民教育所採用的理論框架、建議的內容及建議的教學方法,基本上是與公民教育非常相近。但為何不按其實際內容正其名為公民教育而要稱為國民教育呢?
這或許反映了「一國兩制」的特點。為了滿足「一國」的要求,但又要為「兩制」所能接受,在香港在「一國兩制」下,要推行公民教育,就得要稱為國民教育;要推行國民教育,就要賦予公民教育的內涵。因此,我們推行的,是稱為國民教育的公民教育,實際是公民教育的國民教育。
當然這並不理想,對北京政府來說,這樣的國民教育並不能達到其希望得到的後果;對很多港人來說,即使稱之為國民教育也可能產生誤導致不能產生最好的公民教育效果。但在「一國兩制」現存的局限下,這或許是我們所能找到的最好妥協。
對那些想推行真的是國民教育的國民教育的人,和那些希望推行稱為公民教育的公民教育的人,在現有的國民教育的理論框架下,可能各自都會在教學材料及教學方法上,尋找不同的空間去達到所希望達到的目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