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星期的文章,我提出憲政文化包含了對絶對權力的絶對懷疑、對人性有可行善也可行惡的雙重可能性、尊重每一個人作為人的尊嚴、不過於側重於集體的個人與集體關係、人在本質及本性上的平等性、多元文化、人們能以商談的方式去解決紛爭、及接納與這些文化元素相符的管治權威源頭。
這裏我繼續分析現代化的經濟發展對文化產生的轉變如何促成了憲政文化出現。當然,這些憲政文化元素能在一個社群裏形成,並不會單純是現代化的作用,而現代化也不會促使所有的憲政文化元素產生。即使現代化與某一些元素有較緊密的關連,現代化會促使這些元素出現也只是機會率的關係,有其他因素如之前提到社群的原有文化,都可能影響這些憲政文化元素在一個社群出現的程度、幅度和速度。
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所改變了的是人類的生產模式。當人還處於前現代的農業生產模式或現代社會初階段的工業生產模式時,其生存是要依賴這些生產模式,但這些生產模式若要成功操作,都需要權力高度集中的管治體制。因此,人基於其生存的需要,孕育出一種尊崇絶對權力的文化。但同時,管治者一旦掌握了權力,自然渴望能延續權位。要這樣做,那他就得維持這種權力高度集中的管治體制,令社會文化不去質疑絶對權力,並要認受理想的管治權力應是絶對而不是受規限的。故權力高度集中的管治體制會同步地去推廣這一種尊崇絶對權力的文化以鞏固其管治權威,因而這種文化亦得以強化了。
但當現代化把人類的生產模式進一步發展至更加市場化及知識化,權力高度集中的管治體制再不能配合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甚至會反過來窒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同樣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及需要,人們開始質疑那阻礙經濟繼續發展的管治體制,社會文化亦逐漸孕育出一種反絶對權力的信念及價值,並愈益強烈。
掌權者在這種文化環境下,為了維持其地位,不得不讓自己的權力受到更多的制約。這些體制上的改變會反過來令人們渴求權力受到更大的制約,令反絶對權力的文化得以進一步的強化。反絶對權力的文化正是憲政的文化元素之一。
伴隨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產生了一個新的社會現象,可以相對自主地按自己的喜好作選擇。過去或是基於性本善或性本惡的信念,社會文化都不讓人在行為上有太多的選擇。人們或是被命定為惡的,或是被強制地去以特定的方式去行善,他們們都會被宗教、傳統或意識形態限定了他們在社會的角色及所當作的行為。
在市場中,人們第一次可以去作出一些不是已命定了他當要作的事。市場是一個讓人可自由選擇的地方,當社會變得愈市場化,人們的自由度就愈大。當人可以選擇,他才能自己去思索何為善何為惡,而這正與憲政文化中對人性有可行善也可行惡的雙重可能性的元素相符。現代化未必直接確立了這種憲政對人性的假設,但現代化的市場經濟發展,至少製造了一個空間讓這憲政文化元素得以形成起來。
人們除了從市場中可得到了自由,更可得到一些人作為人的尊嚴。自由選擇正是人類尊嚴的其中一種體現。同樣地,現代化雖未必是確立人的尊嚴的直接或唯一因素,但現代化使人可以經歷到或體會到人是有作為人的尊嚴的,而人有作為人的尊嚴亦是憲政文化的元素之一。
現代化另一作用是減弱了個人對集體的依賴,這必然改變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在過去,當人們的生存是取決於集體時,那自然地在文化上亦會認同集體優先於個體,而集體為了維護集體的整全,亦會在集體中向其個別成員灌輸集體優先的信念。但當人們已不再那麼依賴集體時,文化上亦會有相應變化令個體或個人的自主得到更高的確認,不會在個人與集體關係中只側重於集體的利益。而這也是憲政文化的元素。
現代化的發展令人們在生產關係中所得的,再不取決於他的出身或是一些由社群所指定給他的位置,而更在於他個人的特質及付出。現代化至少是肯定了人在本質及本性上是平等的。這也是憲政文化的元素。推而及之,多元文化亦可在現代化下有限度地形成。
市場亦是一個鼓勵人們商談的場所,至少在買賣雙方討價還價能力是相近的情況下,人們是可以透過商談的方式來達成能使雙方都得益的交易。這種商談或許與政治層面的商談不盡相同,但這種經驗或可啟發人們能以相似的商談方式去解決其他的紛爭。這正是憲政所需要的文化元素。
上述所有現代化對文化所產生的改變,歸納起來就是改變人們對管治權威的要求,會較難接受由上而下的權威,及更能與由下而上的權威相容。而憲政文化最核心的信念就是要管治權威與上述的憲政文化素相符。至少從方向上看,憲政文化同樣是拒絶由上而上的權威,及更渴求由下而上的權威,現代化對文化產生的轉變,與憲政文化的內涵是相配應的。
這樣看來,當現代化發展到了更高階段,亦即經濟的市場化及知識化達到了某一個程度,經過跨代的文化改變後,經現代化洗禮後的社會文化與憲政文化是更相近更相容的,甚或可以說現代化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憲政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形成。
若現代化真可產生如此的改變,那麼接著就要問,中國進行了三十年的現代化及會繼續進行這已是不可逆轉的現代化下去,那會否在中國產生憲政文化,進而令中國實現憲政的機會提升呢?下星期續談這些問題。
(新中國六十周年系列之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